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新闻

“近代工业摇篮”换上“绿色引擎”

2025-04-09
春日的唐山,景美如画:海滨海天一色,鸟儿翱翔;燕山层峦叠翠,郁郁葱葱……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见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期盼。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唐山市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打出扩绿增绿、降碳减污、绿色转型、精准治污等“组合拳”。如今,天蓝地绿水秀的大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人心好,鸟知道
生态建设逐“绿”而行
东方白鹳排成一列,在朝阳里舒展身姿;红嘴鸥衔浪而舞,身姿翩跹似水上踏歌……4月4日,河北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踏春而来,落脚停歇、觅食休整,让保护区增添几分灵动之美。
人心好鸟知道。这些“生态贵客”的驻足,成为唐山生态“家底”日益庞大的生动注脚。
筑好生态巢。唐山高质量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编制,统一该市湿地基础数据,确保湿地保护规划科学、合理、准确。开展湿地保护恢复、植被修复、水污染治理等工程,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等6处候鸟关键栖息地列入《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未来5年内重点进行保护修复,为鸟类营造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
如今,随着持续推进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唐山已初步摸清陆生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及栖息环境等情况。目前,该市有野生动物462种,其中野生鸟类437种,红隼、雕鸮、大山雀等鸟类成为“常客”。
不断提升生态“颜值”。唐山扎实推进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坚持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并举,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并重,开展引乔入灌、退化林修复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探索推广乔灌草立体绿化模式,着力打造“绿化、亮化、彩化、香化”高标准复合生态体系,提高森林质量。2024年,该市完成营造林面积35.76万亩。
厚增“绿色家底”。唐山建立覆盖全市的“一长四员”护林机制,即“林长+护林员+执法人员+技术员+审批员”,打造“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林长制体系,全面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紧盯重点流域水质改善,突出水环境治理和海岸带精细化监管,推进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白天推窗见海,夜晚枕涛而眠;沙滩随风漫步,海上踏浪扬帆……在曹妃甸新城揽月湾旅游景区,天津游客苏晓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曹妃甸美丽海湾、湿地资源等生态优势,揽月湾12.8公里优质海岸线,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京津冀微度假滨海旅游目的地——单日游客量达8万人次,2024年接待京津冀游客近200万人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4年,该市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50多亿元;生钱于林,林粮、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面积80万亩,花卉面积3.4万亩;固碳于木,该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达1500万吨,并以每年15万吨的增速持续增加……唐山正奏响绿色发展转型强音。
优结构,促转型
产业升级逐“绿”而兴
日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天津市节能环保中心、河北省绿色发展服务中心首次联合发布《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2024—2025)》,首钢京唐水泵系统智慧节能改造项目榜上有名。
据了解,该项目投运后,首钢京唐水电作业区3台水泵实现完全自动化控制,每小时用电量由33千瓦时降到10.7千瓦时,节能率高达67.5%。能耗小了,“含绿量”高了,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后劲更足。
钢铁是唐山重点传统产业,也是该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阵地。近年来,唐山市积极引导钢铁企业进一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目前,该市钢铁冶炼企业实现省级绿色工厂全覆盖。
一条“共享廊道”,将5家钢铁、焦化企业与唐山港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堆场串联起来,让铁矿石、煤炭运输实现“公转廊”;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提升绿色运输组织水平,提高内部倒运和外部集疏运新能源车辆占比,今年前两个月铁矿石绿色运输比例达90.79%……向“绿”而行,不仅要绿色制造,还要绿色运输。
为此,唐山市大力推广使用以新能源重卡和新能源出租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目前,该市电动重卡保有量已突破万辆。
“点燃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唐山市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学文说,当前,该集团正加快城市级虚拟电厂、绿色交通运输管理等平台建设,加速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生态体系。
按照“全市能源一张网”的目标,城市级虚拟电厂平台将整合全市充换电站、新能源发电及工业企业可调负荷资源,深度参与电网调峰,同时绿色交通运输管理平台将围绕该市运输干线,布局90座重卡换电站,可满足3.5万辆重卡需求,服务200多家物流企业。
随着绿色制造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制造绿色”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在唐山正跑出“加速度”——以唐山市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试点城市、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为契机,电池材料、电池装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光伏、风电装备等领域的各类企业茁壮成长,不断补链条、聚集群。
提品质,增魅力
城市发展逐“绿”而新
4月4日,唐山南湖,抬眼看,繁花似锦,碧波荡漾;漫步处,新柳拂面,暖阳和风。
唐山有着100多年的工矿业历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煤炭等资源的开采,曾为这座城市带来经济的繁荣,但也随之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唐山市将生态建设引入城市发展,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让昔日“工业疮疤”变为生态美景。
清墟、植绿、扩湖、堆山……经过多年治理,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唐山南湖形成了湿地植物、耐贫瘠植物、景观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变身为水清岸绿、飞鸟翔集的“城市绿肺”,成为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城市地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群众心里的答卷。“这些年,唐山绿地越来越多,一年四季都能见绿。现在,家门口大公园植被多、景观美,成了一个小‘氧吧’。”4月4日,在唐山市凤翔海绵主题公园,来此游玩的市民郑艳丽说。
突出“完善功能、改善民生、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发展理念,唐山市对一大批老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并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利用城区高楼大厦之间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见缝插“绿”布局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口袋公园”,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覆盖率。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绿水也是幸福。唐山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围绕重点因子、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强化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污染防治攻坚,着力提升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水平;持续推进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积极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方位提升水环境质量;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排查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有效防范土壤污染风险。
生态建设,既要城市靓,也要乡村美。为此,唐山市结合乡村全面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绿化为重点,开展村庄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家园。2024年,该市村庄绿化完成植树76.38万株,成功建成17个省级森林乡村、80个省级绿化提升村,“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路渠有绿荫、四旁有树木”的乡村绿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从文旅融合到绿色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唐山迎来新生机,成为人们近在咫尺的“诗和远方”,也为该市经济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新动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