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开辟通往“绿色世界秩序”之路
2025-09-07
一种新的“绿色世界秩序”正在东方悄然形成。半个世纪前,美国通过将国际贸易与石油美元锁定,巩固了其全球主导地位。这一体系为华盛顿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货币特权与地缘政治影响力。但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技术、创新,还有应对气候危机的能力成为各国迫切的需求。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呼吁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已成为塑造全球治理新篇章中最可信赖的贡献者。
9月3日,中国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两大活动都折射出中国对合作新架构的愿景。与此同时,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成立更是表明,中国希望将经济实力与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领导力相结合。
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些进展的意义远不止于仪式性或来自中国的新信贷与投资。它们呼应了历史先例。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成为欧洲重建的载体;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利用石油博弈全球权力格局。如今,上合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兴平台,各国可通过其寻求新的合作与资金支持。这对气候脆弱国家来说,是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预示着一个可能重新定义全球南方合作的框架。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比如我所在的巴基斯坦遭遇灾难性洪水便是明证。传统的气候融资进展缓慢、零敲碎打、且严重不足,此时,由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新机制或许能为全球南方提供应对脆弱性和增强韧性的新路径。
在建设气候时代领导力方面,中国的成绩毋庸置疑——其清洁能源投资占全球三分之一,并主导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产量分别占全球72%和50%。国内方面,中国建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于2025年突破太瓦级装机容量;在上合框架内,中国承诺未来五年,将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这将为中国乃至上合组织国家的能源转型注入了新的产业动能。对中国而言,既是上合组织成员又是气候脆弱论坛(CVF)成员的巴基斯坦可成为重要的试点。
在中巴能源合作中,太阳能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中国太阳能出口已实时重塑巴基斯坦的减排路径。过去十年间,巴基斯坦进口了超过4800万千瓦的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超过其全国总装机容量。从屋顶到工厂再到农田,分布式太阳能因成本低廉和供应链可靠而得到迅猛发展。
借力气候融资,借助能源转型机遇,气候脆弱国家希望弯道超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对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更重要的任务不仅是减排,而是气候适应能力建设。巴基斯坦多年来曾寄望于西方主导的气候融资机制,但资金落实缓慢且规模有限。通过在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的气候脆弱论坛等国际平台深化适应行动,中国可提供适应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巴基斯坦等气候脆弱国家而言,这意味着更坚固的防洪设施、更智能的水资源管理和更具韧性的农业体系;对中国而言,回应全球南方最紧迫的脆弱性需求更能表明其气候雄心超越基础设施与投资。
上合组织新方向的潜力不仅在于清洁能源,更在于如何激活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使其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绿色产业平台可助力各国嵌入低碳价值链,从设备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太阳能、风能及储能技术组装乃至生产的主动参与者。能源平台则能推动电动汽车、氢能、先进电池等领域的联合研发、人才交流与新商业生态。这些合作平台真正发挥价值后会成为全球南方深入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桥梁。
若上合组织能发展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平台,则意味着以中国为驱动力的“绿色世界秩序”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