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新闻

何文盛:全力走好绿色转型之路

2025-10-10
央广网兰州10月10日消息(记者寇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课题。”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文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上说,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横贯东西,既承载着供水安全与生态功能,也孕育着能源、矿产、农业等产业资源禀赋。
何文盛表示,对于甘肃省而言,妥善处理好这一关系更具有特殊性与紧迫性。甘肃要走好绿色转型之路,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把环境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为全国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甘肃实践新篇章。
原文如下: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下面我将围绕“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新时代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深做细“五量”文章,聚力打好“六场战役”,全省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推动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不断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突出,内陆开放新高地逐步形成,经济社会迈入结构更优、动能更强、可持续性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经济增速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下,全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实施“四强”行动,锚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主攻方向,突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着力点,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聚力做好“五量”文章,经济发展呈现出韧性强、活力足、步伐稳的中高速增长特征。据统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87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003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压舱石”。2025年,全省着力构建“七地一屏一通道”战略布局,为产业优化结构、承接转移、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此为契机,全省有望在提质增效、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中取得更多成效,推动经济实现更稳健、更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充分体现出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导向。
(二)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主导转向产业融合
甘肃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增强。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每年实施约300项“三化”改造项目,推动石油化工“减油增化”、有色冶金延链补链。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突破400亿元,氢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实现前瞻布局。依托“一核三带”区域格局和黄河流域“一带一核三基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区承载与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落实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关键环节补链成效明显,区域配套能力不断增强,14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突破2100亿元。河西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陇东综合能源等功能区带动效应凸显,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战略性资源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三)增长动能正在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甘肃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强科技行动,全省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全省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01%提高至1.31%,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35.8亿元增至558.2亿元,在规模总量和发展质量上均实现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由1229家增至26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突出,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7家,重离子应用装置等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全省抢抓“东数西算”重大机遇,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475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0%。庆阳“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11.7万架。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营,网络传输效率大幅提升。累计新增上云企业5217家,总量达2.5万家,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1%。金川集团5G+智能矿山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引领行业方向,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四)民生福祉正在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1842元,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全省组织专项招聘活动、落实精准帮扶工作、提供就业指导,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半径,延伸服务链条,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与新增就业同频共振,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就业形态更趋多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强化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搭建高水平医学平台,不断夯实医疗技术和人才储备。全省卫生健康人才总量明显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卫生人员总数由2020年底的22.8万人增加到2024年底的29.3万人,增加了28.5%;每千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由2.38人增长到3.67人、注册护士由3.0人增长到3.85人,为健康甘肃建设奠定人才之基,推动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2024年,甘肃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成功改造建设了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全省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达到420个,具有助餐功能的村级互助幸福院达到600个。
(五)生态建设正在由屏障守护转向价值转化
甘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甘肃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常态长效监管;2024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15%,完成1034个地块土壤调查评估,515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85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治理。生态建设成功实现由屏障守护向价值转化跃升: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装机比重达61%、位居全国第二,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成,累计培育绿色工厂79家、绿色工业园区5个;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加速形成,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要增长动力,助力全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畅通路径与高质量发展成效。
(六)开放格局正在由局部探索转向全方位拓展
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从局部探索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的重大转变。“一核三带”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兰白经济圈的核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2024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615.4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跃居全国首位,展现出强劲的开放活力。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尤为密切,进出口额达473.9亿元、增长27.7%,占全省总额的77.0%,成为拉动甘肃外贸增长的主动力。在产业合作方面,甘肃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累计实施项目1130个,到位资金2297亿元,有效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发运量增长37.9%,进出口值增长11.8%,向西开放的枢纽功能和桥头堡地位日益凸显。全省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平台载体和服务环境持续完善,形成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开放新态势。2025年,《甘肃省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将通道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优势放大有机融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下一步思考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课题。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黄河在全省两进两出,横贯东西,既承载着供水安全与生态功能,也孕育着能源、矿产、农业等产业资源禀赋。正是这种双重属性,使甘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时回答好“发展与保护如何兼顾”的问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赋予甘肃上游屏障和下游责任的战略定位,经济发展如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退化、污染累积,从而损害下游发展安全。但若只一味强调生态保护,又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区域产业成长,制约人民生活改善。因此,甘肃省必须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把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作为基本逻辑和政策主线。
上述事实决定了甘肃要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沿海“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老路,而是要探索一条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回顾过去六年,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指引下,甘肃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草畜平衡、沙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流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兰州段“黄河之滨”成为城市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标志性样板。二是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甘肃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装机占比位居全国第二,河西走廊正在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煤炭、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在进行绿色化、低碳化改造。三是产业融合生态价值。以沿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例,张掖丹霞、黄河石林等景区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增收,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甘肃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生态压力依旧。甘肃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仍然是支柱,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绿色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协同效应尚显不足。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仍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惯性思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没有形成紧密耦合。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有效激励不足。环境约束性指标落实难度大,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碳市场等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企业和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动力不足。
总体来看,甘肃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仍需以创新思维和极大勇气破解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制度保障不完善、区域差异大等深层次问题。
(二)推动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
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绿色转型是基础。传统发展方式以资源消耗换取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甘肃必须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推动煤电向清洁高效转化,大力发展风、光、热、氢、储能等新能源,提升绿色能源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产业升级是关键。单纯依靠能源和原材料拉动经济增长,不仅生态代价高,而且附加值低,甘肃要在传统产业绿色化的同时,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用高附加值替代高消耗。协同共赢是目标。绿色发展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发展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绿色服务业,可以在减排降碳的同时创造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逻辑上看,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经济发展通过产业升级为生态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两者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耦合。甘肃只有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的着力点
结合全省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重点领域发力:一是构建绿色能源产业新格局。依托河西走廊风光资源和陇东煤炭资源,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通过“风光热储”一体化、氢能综合利用、跨省区输电等方式,提升能源保障能力,重点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资源—产业—市场”闭环。二是打造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产品体系。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农膜回收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甘味”品牌建设,推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走向全国,实现从生态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三是发展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在兰州、白银、金昌等传统工业基地,推动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产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四是推进文旅融合与生态价值转化。依托黄河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推动沿黄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形成“文旅+”绿色产业链,实现文化保护、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多方共赢。
(四)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的政策创新
要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真正协同,还需要制度机制上的创新和保障。一是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产业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红线和“三线一单”硬约束,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绿色发展框架。二是健全绿色经济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政策体系,通过财政奖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投资,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形成正向激励。三是强化“两山”理论实践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在祁连山、黄河沿岸等重点区域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培育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市场化转化路径。四是构建新能源产业支持体系。制定风光电产业链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支持技术攻关和装备制造,建设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双碳”目标支撑点。五是提升治理能力与协同机制。加强省、市(州)、县(区)多层级联动,推动跨区域生态治理合作,利用大数据、遥感监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环境治理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甘肃既是黄河上游的重要屏障,也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不仅是甘肃的责任,更是甘肃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转型之路,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把环境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为全国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甘肃实践新篇章。

为你推荐